低效的电商现实

从身边无数的淘宝创业者身上,我逐渐感觉到电商在给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造就了低效的社会现实。创业者们将自己的青春时间和经历花在频繁变化的淘宝规则上,以及扑朔 迷离的刷单技巧上,当他们为开始的那点销量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后面等待的不是流量的扶持,而是收费的开始,那个时候他们该怎么办?等到他们已经懂得开始推广的时候 ,又无情的陷入了低级的价格战中;同时,面对好久没有的叮咚声,他们又无奈的硬着头皮以超低价甚至赔本的价格参加官方或第三方活动。到头来还要处理一堆差评。“逼良为娼”的事情也发生了,本着良心经营的商家,也开始卖假货、山寨货。“劣币逐良币”的现实愈演愈烈。这是整个电商生态的恶性发展,在线下演过的一次次低级战争,线上也未能避免。
这些到底给他们沉淀了什么?技能还是财富?可时间和青春呢?尤其是近期,家里的从新加坡留学回的表妹也要开淘宝店,更加引发我的思考。同质的竞争+重复的铺货+高额的平台费用,让现在的中小卖家如此艰难。卖家如此,买家同样在购买过程中并没有节省时间,因为选择的过多和虚假交易,让消费者无从判断,耗去了大把时间和注意力。
最近,看了黄药师的《我看电商》一书,其中的内容,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里特别引述下片段内容:
零售行业包罗万象,但如果从经营形态分析,最基本的就是两种业态:买卖业态和平台业态。
买卖业态:零售商首先选择商品,谈好价格及各种条件,采购商品,再通过其销售渠道提供给消费者。
平台业态:平台就是我们传统定义上的集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平台的经营者不直接参加采购和拥有商品,只是提供一个供商品买卖的地方,通过汇聚人气,把这个地方 炒热,成为一块商业旺地,进而收取交易佣金或租金广告费作为他的经营回报。
买卖业态经营的是零售企业,挣的是商品买和卖之间的差价。这就考验企业对商品的把控力,选对商品,进行优惠,货源组织得当,库存周转顺畅,在买卖的差价之间,通过经营的能力和运作效率的提升赚取零售利润。而平台实际就是商业房地产。
平台赚流量的钱。平台的核心,其实就是靠出售顾客流量挣钱。经营优秀的平台公司能够把很多消费者汇到这个平台上来,吸引消费,平台通过收取租金,销售扣点,或者类 似网络平台收取广告费等方式实现经营利润。买卖式零售如沃尔玛、家乐福,线上京东、当当;
我们看到,全世界各地的零售业,在绝大部分国家,社会零售的主力业态都是买卖模式。但在中国,至少到现在为止,零售业的运行是以平台模式为主的。
在美国、欧洲、澳洲、亚洲日本的百货公司所销售的商品,除了个别像珠宝、化妆品等,绝大部分的商品类目都是百货公司自己组织货源,先把商品采购下来,再通过其各门 店的陈列和促销活动销售给终端用户。店里出售的服装、鞋帽、箱包、家居日用品,基本都是如此。可是在中国,我们看到百货公司都是出租柜台的形式。在中国,百货公司、电 脑城、家具卖场、生鲜市场、各地服装市场,基本都是平台占据大多数,买卖式零售依然只限于以干货食品为主的超市业态,以及有限的以自有品牌为主的零售商。
平台是一个顾客流量的汇集,买卖过程中跟商品有关的风险,平台经营者是不承担的。他只提供一个买卖交易的环境。买卖模式完全不同,它追求的是对商品的把控,是对商品在生产采购到最后消费者消费的整个环节中,效率的最大化,是零售商最主要的追求和成败的关键。
平台模式追求用户的产出最大化,不关注商家的销售效率。买卖模式要承担商品风险,这个是中国零售商所不愿意的,宁愿做个二房东,旱涝保收更痛快。
电商行业的情形也是类似。几年前,如果作为一个卖家进入淘宝,成交是免费的,没有太多的额外支出,你觉得很受用,销售成本不高,可以卖比较低的价格吸引用户,还能 维持基本的销售利润,但接下来慢慢的,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冒出来,广告费、推广费、流量费、增值服务费……,这个线下商业广场的商业套路相差不大。
淘宝说他们不收费,那是一种平台推广策略。如果,你坚持一分钱不交,从零开始,那你在淘宝做生意几乎找不到什么空间。
这些年淘宝平台的收费比例持续上升,它的基础在于其网上江湖地位的牢固,即这个平台在行业中垄断性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建立在整个平台销售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平台实
际上是在和商家争夺从顾客那里拿来的销售毛利分成。
于是,导致两个结果:
1、提高售价,“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然,这条道路,很难走,难实行。
2、缺斤少两,如玩虚标,改原装成山寨。
你觉得商家会选哪种?
概括来说:
1、买卖模式追求的是效率,平台模式追求的是顾客流量最大化,从而导致销售环节增加,销售成本无形中增加。
2、平台模式下,你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为什么在中国,线下线上平台模式一骑绝尘,成为零售的主流业态呢?
原因1:做买卖模式时,求的是效率,赚的是效率的钱。如果你没有对零售各个环节把控的能力,你会面对选错商品、库存积压、销售疲软的困境。国内很多零售公司觉得还是圈人
来得容易,见效快。尤其是在市场快速增长阶段,卡位策略,占有流量入口,兑现市场红利,人口红利。
原因2:买卖零售业态在国内发展历史短。国内对线下零售有“经代联租”四字说:经是经销,代是代销,联是联营,租是收租金,只有“经”是采购模式,但现在很多时候连这个
“经”也都变成了售出再结账。买卖模式是一种“以买手为核心”的零售概念。买手团队是否专业、称职,直接影响到买卖式零售的经营结果。国内目前,很多商品类别还缺乏一
流的买手团队和以买手团队为核心的采购体系。
原因3:税赋高,17%的增值税,如果买卖价差30%,那么增值税便占了5%-6%,这对一个追求低毛利多销售的零售商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平台模式造成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社会后果,即销售成本低是建立在没有协同效率基础上的,几个成功挣到钱的商家后面,是一大批辛辛苦苦但没有挣到钱的中小商户在垫背 。
在淘宝,大概2%的卖家真的挣到了钱,20%-30%的卖家,勉强过日子。50%-60%的卖家,经营惨淡,白贴进去时间和商品,最终无果而终。
这种模式下,失败的经营者们,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没有得到认可,没有人去考虑其时间、精力、财务支付的成本,这部分的成本被掩盖了,进而成为了一个社会化成本。这 是所谓“大象蚂蚁”现象,因为销售的简单重复,因为平台对商家的不加挑选,完全是一种大浪淘沙自生自灭的模式,总有太多人来尝试,总有无数商人折翼而归,这是一个转移 到社会的负担。如果这个业态产生的是近万亿的销售,有几百万个中小商家参与其中,那这个社会化成本是不容忽视的。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