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销售,价格仍是硬道理
五一未到,已经看到苏宁易购投下的站台广告,在4月20号这几天将全面降价,号称“击穿全网底价”,另外,还有1号店“数码家电,百万让利活动”,号称比五一的价格更低。笔者也是通过某网站投放的联盟广告点击进入的。节日未到,已经可以看到商家的促销力度啦。现在的促销活动,最大特点就是拼价格。让笔者看着都有点麻木啦。
各项调查数据和亲身证明“价格”仍是中国网购人群的最关注点。而,相对于国外网购人群,“便捷”放在第一位。是不是有点难以想象,那帮老外,有便宜不占,怎么那么傻呢?这到底为啥呢?个人感觉:
1、消费能力有限:中国老百姓的网购主体,在20-35岁之间为主,人群正是成家立业,积蓄有限的时期,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还处于“生理需求、房子车子、安全需要”这些基础需求上,直接说就是“柴米油盐”,“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虽然,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但,在13亿老百姓面前,这部分消费人群毕竟只是少数。
2、中国人的“节省”观念影响,省一元就是赚一元;省钱干嘛呢?用的地方多,读书,看病,给父母,这都要用钱。如果在外打工,起码要有过年回家的“红包钱”“路费钱”,起码得存点吧,不至于回家被人看不起。
3、房地产透支了未来消费,房地产的高价,已经透支了未来8年的消费,应该不为过。对于已经买了房子的,按二线城市的60万贷款来说,月还款5000元,其中2500是给银行的利息,这个利息给了人家,当然舍不得,只能从日常开支里头省啦。谁还敢消费;对于没买房子的,为了存钱付首期,谁敢消费。前段时间出台的房子如果是一方父母出钱买的,或是其中一方婚前购买的,将不作为另一方财产。这样怎么办,不能指望找金龟婿了,还是自己有点钱才靠得住啊。省点钱吧。
4、生活成本高,工资涨得慢。生个孩子要塞红包,看个病要塞红包,上个幼儿园要塞红包,每个月还要2000块的幼儿园费用,还有乱七八糟的赞助费。笔者的朋友,养个孩子,一个月7000开销。包括:保姆2500,辅导班1000,幼儿园2000,吃喝1500。咋办?省呗!
5、对未来没信心,不敢消费: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医疗、教育、失业等社会福利保障仍然不到位,老百姓没有安全感,谁还敢消费。尤其,近来的欧洲赤贷危机,希腊年轻人的失业率在3月份达到了50.8%,怎么办,人家有高福利政策,由国家负担着。而中国呢?这么多人口,哪是说负担就能负担的,尤其是中国的养老保险的亏空传闻,我们现在交的养老保险实际上养着当前的老人。等我们老了,怎么办?虽然,3月20号北京出台了“95岁老人看病不要钱”的政策,但又有几个95岁老人,我们是不指望自己能活到那个岁数啦。看来手上留点摸得到看得到的资产,最好能保值的才觉得心里踏实吧。这还是需要钱啊。
6、商品同质化。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让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复建设”产业严重。劳动密集,没有定价权,没有核心技术的低层次制造加工,项目发展上“一拥而上”的企业发展模式,让中国这个世界大工厂一直都是“低质量,低价格,重复建设”的印象。另外,各地政府的各自为政,全国多个“生物产业园”,多个“物联网产业园”多个“光电产业园”,资源难统一,发展难协同。大家东西一样,没有差异化,目标市场也相同,那只能拼价格啦。
没有核心能力很麻烦,遇到08年金融危机,就出现东莞这样对外依存度高的城市,大街上,工厂里“人走茶凉”的景象,到现在还没缓过劲。还好佛山产业结构基本是内需,影响有限,也开始有了美的、志高、格兰仕、日丰、凤铝、海天这样的品牌企业。有了品牌,我就可以“溢价”啦,不跟你玩那些低层次的竞争啦。
回到正题,看看现在的网购市场吧,商家的“价格战”力度,一轮轮促销,让网络的“廉价”印象更加牢固,这也没办法,这是市场所需,民情所要。你不降价,你就卖不出去。无论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的“家电价格战”,到现在的“网络价格战”,感觉这样一条老路仍在重复。阿里巴巴出的一淘网也顺应了民情,笔者买大件东东都会上去比一比。反正,大家东西都一样,对于没有品牌鉴别度的行业,尤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