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ChatGPT提示词技术(6):why-if-how,提问模型
知识和答案已经泛滥,而提问变得稀缺,提问反而更加值钱。
喻旭先讲一个有关爱因斯坦的经典故事。曾经有一位记者向爱因斯坦要电话号码,而爱因斯坦就顺手拿起旁边的电话本。当他在电话本上找自己的号码时,这位记者问:“为什么这么聪明的人却记不住自己的电话号码?”爱因斯坦解释说:“我不想让一些很容易查到的信息填满自己的脑袋。”
知识泛滥时代,提问更加稀缺,而答案始终在那。你要做的是通过掌握提问方法来高效链接答案,而不是死记答案本身。
当专业知识逐渐过了“保质期”,它的一些自身价值也会随之丧失。如果将“问题”和“答案”看作市场上的股票,那么我们可能会说,在当前的形势下,“问题”正逐渐升值,而“答案”正在贬值。
尽管我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对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了,但个人了解的知识总量仍然远远小于知识自身增加的数量。
相比只会死记硬背的人,会提问的人,更有出息。
如今的中国的教育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死记硬背,少了探索和发现的好奇心。关键是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或答案,在AI时代的价值真的不大。而掌握提问的方法,撬动这些知识才是关键。
克里斯坦森教授说:“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我已经执教20年了。我爱这个地方,但是学生们往往不像20年前的学生那样靠本能提问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没有那时的学生那样强烈了。”至于原因,克里斯坦森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所做的只是在电脑屏幕上阅读学习资料,或是到提供答案的学校上学,那么你的提问能力就难以提高了。他们不知道怎样提问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要求他们去提问。”
作家斯图亚特·法尔斯坦(Stuart Firestein)在他的《无知:它怎样驱动科学》(Ignorance:How It Drives Science)一书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科学家愿意拥抱无知,愿意用问题作为指引以获得新发现。
提问+行动=创新,提问-行动=哲学
一个基本的方程式:Q(提问)+A(行动)=I(创新)。
而另一方面,Q(提问)–A(行动)=P(哲学)
那么该如何提问呢?我们可以从人们的思考行动逻辑来描述:
首先,当人们遇到困难问题时,往往先会问“为什么”(why),视图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其次,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通常以“如果”类(if)的假设性问题的形式出现,
最后,如果人们采取其中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尝试将其落实,那么他通常需要思考“怎样”落实的相关问题。
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出的“why-if-how”3步提问模型。
“why-if-how”3步提问模型
场景:“为什么-如果-如何做”是一种常用的提问结构,用于探索问题的原因、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下面是对这种提问结构的详细解释和示例:
“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用于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背后的动机或影响因素。有个有效方法是连问3次why,找到问题本质。
“如果……会怎样?”: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用于思考不同情景下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潜在结果,也就是找到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如何做?”:这是一个实践性问题,用于寻求具体的行动建议和解决方案。
案例示例:
a. 假设你正在研究员工流失率高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公司员工流失率比其他公司高?(原因)
如果我们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员工流失率会减少吗?(假设)
如何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职业发展计划来降低员工流失率?(解决方案)
b. 假设你是一位市场营销人员,正在考虑推出新产品:
为什么我们需要推出新产品?(原因)
如果我们将产品定位在年轻一代,会如何影响销售和市场份额?(假设)
如何制定并执行一个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来推广新产品?(解决方案)
c. 假设你是一位教育家,希望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其他学生好?(原因)
如果我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会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假设)
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学习计划以提高学生成绩?(解决方案)
这种提问结构可以帮助你深入思考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可能的原因、结果和解决方案。它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并帮助制定更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
关注:喻旭 公众号 | 关注:喻旭 个人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