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培训这9年

本篇文章,重点回顾下自己授课工作开展9年以来的感受。体能下降、气血不足、激情消退,该如何面对呢?

这篇文章的冲动来自于不久前给“新东方”老师上课的经历。

老师对老师。新东方老师很专业,对我授课形成挑战。而9年授课经验的自己也不差,最后得到了比较高的满意度。

先上几张照片看看

为了把课程讲好,穿上了新年刚买的羊毛西装。

现场:5-8分钟一次的,高频互动

PK氛围:破冰之后,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方案巡游:整个课堂变成了方案的集市,各小组相互学习对方方案。

进入正题……

我的培训生涯今年是第9年,每3年一个阶段,分为3阶段。

2016-182018-202020-23
课程内容互联网+新零售数字化
课程结构程序性解释性+程序性解释性+生成性+程序性
授课心态激情自嗨激情暗示平和深刻

课程内容:持续创新,他人买单

课程体系方面,我每两年会推出一门全新课程。从《互联网+》、《新零售》,再到《数字化》。

其实最痛苦的是研发。16-18年,我主要“吃老本”。我的课程来自职场15年的工作经验。但,老本只够管3年,2018年之后,如何持续创新研发就成了难题。

我遵从“研发与交付一体化”的方针,不会为了研发而研发,最好是研发过程能有买单对象。分为3类:

1、咨询项目转课程,研发付费对象是咨询方。

2018年,我主笔首都机场、北京大兴机场的“新零售”规划咨询工作。我把项目的方法论和成果,转化成了书籍《新零售落地画布》与课件《新零售认知与实践》。书籍销售了3万多本,授课60多次,至今仍在延用。

2、书籍研发转课程,研发付费对象是授权方。

2020年,疫情期间收入下降,我又开始想办法赚钱。当时,数字化正火,我就想写一本数字化书籍《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顺带也可以研发出课程《数字营销,增收思维与路径》。那么谁来为书籍研发买单?我找到了“微盟集团”,书籍案例用微盟的,微盟第一批预订了3000本,第二批2000本。并且,借助微盟的分发能力,书籍连同我自己,被送进了企业高管的桌面上。目前书籍卖了3万多本,课程讲了70多次。

3、论文代写转课程,研发付费对象是老板学员。

很多老板读国外的大学,我帮着写毕业论文。我用ChatGPT帮他们写(我提前和他们交代过,没问题)。所以,我对ChatGPT的提示词技术掌握得越来越好,我就把这门技术变成了课程《AI提示工程:认知与实践》,课程里引用的案例大多来自论文。

课程结构:体力下降,“弄拙成巧”

你可能问,课程结构与体力有啥关系啊?实话告诉你,我的授课内容是被体力下降给逼的。

16年到18年,我主要讲授“程序性知识”,教学员如何一步一步电商运营。因为,前10年,操盘过很多天猫、京东项目。那3年,我靠一张嘴从早讲到晚,可以连讲3天。

之后,人过40后,身体出现两大变化,倒逼我“弄拙成巧”:

一个变化是不能一直站着不动,否则腿麻得不行。

于是,我被迫走动起来,从讲台两边踱步开始,再到现在整个课堂前后左右,我都会走上一圈,这样子,学员注意力被我的移动给调动着,后面同学也能照顾到,学员的学习反而来了兴致。所以,课堂走动真不是故意的,是被逼的。

一个是不能总是讲,否则肚子丹田被掏空。

四十后,气血不如以前啊!于是,一天的课程里,我讲的时间变少了,互动研讨环节多了,增加了很多“生成性”的知识。

关于“生成性”知识,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大家要研讨生成,适合创意型、创新型的课题。

因为没体力一直讲,我从一天一场研讨,到现在喜欢上午、下午各一场,研讨的时候,我可以休息休息。这样一来,学员反而来劲了,为了调动大家情绪,我也用一些互动技巧。这样下来,我的课程里,程序性知识+生成类知识,以及讲授+互动,双双出现了。

说实话,我有些不屑互动技巧,我一直认为内容才是王道,我99%的精力都在研究内容,很少关注授课技巧。但,因为体力原因,不得不用上技巧,当然这样效果确实会更好,比如:不破冰的课堂,与破冰后的课堂,氛围差别好大好大。又比如:有PK氛围与没PK氛围,有积分与没积分,有游戏与没游戏,甚至符号、仪式的引入,形成信仰式的群体动力体系;但我始终觉得技巧只是催化剂,弄得不好会成为添加剂,本身没啥营养,所以,我未来还是会更关注内容。

授课心态:从汹涌回归平静而深刻

因为看了太多激情澎湃的演讲,所以,我一度认为,讲课要有激情。“激情论”的假设是“讲师的激情能够带动学员激情,且是唯一路径”。

问题是激情与体力和兴趣有关。在我培训生涯的第一阶段:因为新鲜,激情自然不缺,一天下来像打了鸡血。可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入行3年后,激情褪去。同时,年龄增长,体力下降,也不允许你保持一天激情。于是,我会给自己一些暗示,比如:每次上课前,我想象我在足球场上,我要把我所有体力集中在这一天中爆发出去。

现在,我进入了第三阶段,我很少用“激情论”来主导课堂啦。因为我发现,激情只是海面的波涛,真正厉害的是“暗流”,看似平静的海面,实则蕴藏巨大能量。

这阶段我的心态特征是“平和而又深刻”。平和是表征,深刻是内涵。真正的大师,不使用煽动性的词汇、情绪和动作,而是用“深刻性”。

它适用于“解释性”知识(我前面提到过:知识分为程序性、解释性、生成性)。我觉得能够解释好一个知识,有3种方式:

一是:知识+案例演绎;

二是:案例研讨+知识构建(感悟)+案例演绎

三是:案例研讨+知识构建(感悟)+多学科视角点评+案例演绎

我目前喜欢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尤其第三种更具备“深刻性”。

第三种的难点在于有广泛的跨学科视角。比如:我做数字化的,除了IT和业务都要懂外,我日常大量阅读: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文、历史,看多之后,自然就通了。

举个例子:为了说明“消费者便捷性体验”的需求越发强烈。我按如下步骤:

我问:“天猫和京东,你们觉得哪个体验更好?”

学生们答:“京东,因为,京东送货快、决策性也快(有自营)”

我接着问:“那么,京东和抖音哪个体验好?”

学生们答:“抖音体验好,因为决策快,有代入感”

我接着问(开始收敛环节):“那么,大家总结下刚才的发言,便捷性包含哪些要素?”

学生们答:“更短时间、更少路径、更低决策”

到这里,大家“构建”出了知识体系。

我为了丰富这个体系,我开始逐渐多学科引入知识了。

我接着问:“为什么抖音决策快?”

学生回答:“因为有网红推荐。”

我接着问:“为什么有网红推荐,你就会买?”

这个问题一下子接触到行为学啦!大家各说各的,都没触碰到法门。这时候,我开始给与社会学理论导入,说道:

 “这叫<模仿欲望>,人有垂直模仿的欲望和水平竞争欲望,……,我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叫作《模仿欲望》……,另外,人类的每个行为动作都需要一个<信任代理>,如果你对接下来的动作,无法判断动作的结果,你为了规避风险,需要一个<信任代理>,……,此刻,网红充当了购物的<信任代理>,我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信任代理》”

我接着问:“有同学说,抖音购物更加冲动,里面很多视频,让你更加容易代入,从而购物。那么,为什么抖音视频容易让你冲动,而天猫、京东上的页面描述却让你非常理性呢?”

大家纷纷思考并举手发言。而我列举了生物学里的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的职能和特性。

通过多学科的发问和点评,大家显示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课堂感觉,难以言表。因为,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打开了广阔的世界,“原来知识还可以这样”!

回过头,看看四十岁之后的这几年,我讲课状态四平八稳,讲课容易进入到深度思考的“心流态”,我也将同学们带入了“心流态”。大家发现“商业经营类的有用知识”居然来源于“哲学社科类的无用知识”。知识-观点-智慧,互为融合,奇妙至极。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我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授课心态”3大维度延伸出了自己9年培训经历的真实感受。大家多多交流。

关注:喻旭 公众号关注:喻旭 个人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