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ChatGPT提示词技术(7):历史中的经典提问
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平均一天问300多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4岁是提问高峰年龄。在那之后,提问开始变少,直到他们开始更多地寻求答案,而不是考虑如何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计算机是无用的,它们只能给你答案
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必然》中专门用一章来阐述“提问”。他指出:“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巴勃罗·毕加索在1964年就聪明地预测了这个结果,他说:“计算机是无用的,它们只能给你答案。”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基因》一书中提到了创新者具备的5种特质:联系、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领导者不能靠冥思苦想来领导企业,而要走出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并持续下去,最终提出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提问
有人说,中国人缺少在提问这个方面的专项训练。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部分在于中国固有的文化中“不要打断别人讲话”这一项。如果你贸然打断别人讲话,会被视作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然而,打断别人的讲话并提问,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对发言者的尊重,因为提问代表你认真地听对方讲话了。
在中国的课堂上,一般都是在老师问“大家有问题吗”之后,才会有人举手提问,很少有人会在老师讲到一半的时候举手提问。然而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强调让学生随时打断他并提问。因此,在美国课堂上,学生提问的机会远远大于在中国课堂上。由于本就缺少提问的机会,所以就更不会有人特意学习如何提问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3问
他认为,每家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首要职责,就是回答以下3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并且要确保企业通过严谨的研究找到正确答案。
GE的杰克·韦尔奇提出“数一数二战略”,来自1问
杰克·韦尔奇在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CEO的时候,德鲁克担任过前几任通用电气CEO的顾问。德鲁克说:“韦尔奇先生,现在通用电气有那么多项业务,你觉得如果这些业务不是因为过去存在而很自然地延续到现在,包括延伸到未来,那么其中哪些业务是你今天绝对不会投入资源去做的?” 而后经过深入的思考,韦尔奇为通用电气的每个业务单元制定了必须在行业内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的战略目标,不然这个业务单元就会被卖掉或关掉。
乔布斯招揽人才推出Mac,关键1问
乔布斯在1983年招揽当时的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的话,极具诱惑力,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你想就这样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跟我一起改变世界?”
乔布斯的这句话,触动了斯卡利,他瞬间被乔布斯这句话打动,离开了百事可乐,成了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和乔布斯一起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Mac。
Inetel 从存储器转型核心处理器CPU,关键1问
1985年,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存储器生产公司的英特尔在与日本厂商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连续6个季度出现亏损。当时产业界都怀疑英特尔是否能生存下去。英特尔管理层也围绕是否放弃存储器业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英特尔总裁格罗夫问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摩尔一个重要且经典的问题:“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 英特尔从此不再是半导体存储器公司,定位为微处理器公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是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为了号召人民起义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陈胜提出了一个穿越千年的好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这是一句非常具有反抗精神的话,它喊出了几千年来百姓心中的真实愿望。
《论语》孔子问答
在《论语》中,“问-答”场景占了主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弟子提问,孔子回答。《论语》开篇就是三个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想国》苏格拉底问答
经典的问答对话模式,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和一些年轻的雅典人。他们一起讨论了正义的不同方面,包括正义的定义、正义的起源以及正义的目的。整本书都是通过问答进行,苏格拉底(Socrates)的提问技巧总结为6大类:更多可以详看文章《ChatGPT提示词技术(5):苏格拉底式提问逻辑》
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之问”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韦伯之问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西方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杜尔凯姆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著作中反复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著名的“韦伯之问”:“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韦伯之问”是“中国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钱学森之问
2005年,钱学森曾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之问”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艰深的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除非去提问,否则你学不到任何东西。
现代的工作场所和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富有成效地做事且稳步成长,新的世界要求人们能自学,富有创造力,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能调整自身不断去适应变化。提问的能力将列在“新的工作场所需要的关键生存技能列表”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