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米的新零售布局

本节内容摘自喻旭的书籍《新零售落地画布》。

小米认为“新零售的本质是改善效率,通过产品升级释放消费者购买需求”。当下小米的线下店坪效世界第二,仅次于苹果。坪效高的原因,我认为是2亿粉丝的拥护以及极致产品的吸引力。

发起粉丝模式,绕过竞争

小米是粉丝经济的发起者,从2010年开始,雷军预判未来3年将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凭借高频、刚需、海量的产品特性,将是抢占这个时代红利的最好武器,于是2011年小米发布了第一款手机。面对手机销售的问题:如果自建平台直接销售手机,将直面天猫和京东的平台竞争,两大平台占有线上零售80%的市场份额,并且用户也习惯在两大平台上购物,可见小米自建销售平台不是理想选择,而如果借助天猫和京东平台出货,各种推广费用、佣金、运营成本将居高不下,这又会违背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原则,小米的第一款手机成本略高于2000元,在销售价格上硬生生地做到1999元。因此,高的平台运营成本难以维持低价销售。这时候,粉丝经济应运而生,小米首创用互联网的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在系统研发、设计,迭代更新的每一天中工程师们都在论坛里和发烧友们进行沟通,可以说小米手机是用户参与一起改造完成的。小米在《参与感》书中提到“小米和很多传统品牌最大的不同:和用户一起玩,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在想,怎么让用户参与进来,让他们和小米官方团队一起,成为产品改进、品牌传播的‘大明星’。”参与手机改造的用户,自然也成为了小米的粉丝,形成了第一批小米的粉丝人群,这批人群便是形成日后口碑传播的“火种”。如果,你仔细留意网络上有关小米新款手机发布的文章,你会发现其文章下方的评论和其他品牌手机评论不同,即,感情色彩浓厚,粉丝们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通过粉丝参与的模式,小米已经具备2亿的粉丝规模,这也为2013年小米启动物联网(IOT)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用户资源城墙,令竞争对手难以撼动。

“品质+低价”构成小米产品吸引力

除了,粉丝经济,小米产品的“品质+低价”也给消费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市场上200多元的移动电源,小米做到了69元,3000多元的空气净化器,小米做到了699元,而市场上4000多元的高档床垫也被做到699元,用雷军的话说“小米模式的本质是效率”,如今小米在2亿粉丝量基础上,自建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这就是最大限度地砍掉中间环节,让产品从厂房到消费者手中的距离是最短的,又如:小米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7字法则,做产品要“专注+极致”便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产品上,也是从效率角度出发,2011年小米手机没有像三星一样走“机海战略”,因为这会分散“研发、生产及营销资源”,分摊到每一个产品线的成本会非常高,而小米是集中全部火力开发一款好的产品,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这个产品上;在做营销上强调“口碑”,借助人和人之间的传播力量,也可以节省广告推广费用,于是你很少看到小米在媒体上的广告,尤其是传统媒体广告基本难看到。

打造智能硬件生态链布局物联网

如今,你去到小米之家线下店,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智能硬件产品,你可能会觉得“小米不是说要专注吗?怎么做了这么多的产品?”其实这是一场误会。产品来源于小米生态链上的公司,小米母公司仍然专注于手机的研发设计。比如:移动电源的制造商是紫米科技,小米手环的制造商是华米科技、小米插座的制造商是青米科技、智能家庭套装(包括:人体传感器、智能安防、魔方控制器等)来自于绿米联创。在《小米生态链 战地笔记》一书中介绍到,2013年小米公司共有8000名员工,其中2000个 工程师专注于做手机,雷军说“小米必须要专注,否则效率会降低。我们自己不要做,最好是找更专业的、更优秀的人来做”,于是打造生态链的模式,小米负责“投资+孵化”生态链的企业。小米公司认为互联网时代不确定性强、产业周期缩短,面对这种市场环境,生态链模式再适合不过了。他将此比喻为“竹林生态”,生态链上的每家企业都像一颗颗竹子,每颗竹子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快速成长,自我完成新陈代谢,同时,竹子之间也相互协作,比如:绿米联创公司开发的人体传感器应用到兄弟公司的智能床头灯上,感应器感应到有人走近时,床头灯会自动亮起;又比如:兄弟公司之间相互交流供应商信息、人才信息,帮助对方进行选择。这种只有在“竹林生态”中才能实现。

除此之外,竹林生态的另一个关键是“根部相连”,也就是他们共享小米总部提供的各种资源:如,粉丝资源、供应链资源、技术资源等,这都是公司从创业到成功的关键要素,小米为生态上的每家企业“赋能”。时至今日,小米一共孵化了77家不同领域的企业,其中已经发布产品的公司的数量是31家,这31家里有4家独角兽,16家的年销售额已经破亿。

小米的竹林生态模式和我们说的“大平台,小前端”道理一致。在市场侧:小前端保持灵活作战能力,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专注各自领域,实现精准打击;而大平台为各小前端赋能,提供弹药、合理配置前端资源、协调前端之间的作战关系;在运营侧:小前端之间的相同功能(如:人力管理、财务管理、IT基础设施部署等)在大平台中共享(即:业务共享能力)避免重复建设、效率更加提升。

此时,请你思考:小米的“竹林生态”和天猫、京东的“参天大树”他们各有怎样的优劣势?你更看好哪一种呢?

小米的新零售布局

从上图3-6所示,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小米的零售布局,线下零售终端叫“小米之家”,主要承载小米全系列产品的形象展示、产品体验咨询、产品销售。在购物过程中,不知道你是否也会和我一样,害怕店员跟随,看似能随时解答你的购物疑惑,实则增加购物压力,看了半天,店员也跟了半天,不买都不好意思。而小米之家提倡“开放式购物”,店内布局开放,且购物过程没有店员跟随,随意体验、放松自在,因为庞大的粉丝基数,店里总是有不少人在那品玩。

另外,线上有两大终端,分别是“小米商城”和“小米有品”。手机仍然是小米的重点,因此,小米商城主要销售手机和生态链上的3C产品,这是小米布局家庭场景的物联网的关键阵地。同时,为了迎合消费升级的精品生活,他们又成立了“小米有品”商城,布局消费者生活场景,商城除了销售小米自营的商品外,也销售公司外部的精品生活类商品。

小米的新零售画布:

小米说:消费者面对我们的产品闭着眼睛都敢买,这句话代表了小米产品的过硬品质,让消费者可信任。小米认为产品是1,营销是后面的000,其观点是产品才是撬动销量的核心,事实也的确如此。因此,在画布上,我将“产品吸引力”作为小米成功的核心,同时,我也引入了“场景体验力”,产品从设计到营销全过程,都有粉丝深度参与完成。参与中,感受小米产品的“极致化”以及“为发烧而生”的理念,这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小米用“极致”打动粉丝,与粉丝共鸣。另外,小米的生态链,参照“大平台小前端”理念,与生态企业共享总部资源,本质上符合“业务共享力”的理念主张,于是我也将其纳入。如下表3-1所示:

能力模块成功解读
产品吸引力极致功能:小米一改传统产品的风格,去掉“花骚无用”的功能,专注于核心功能的打造,设计简约,产品从设计、功能到性能打动消费者;细分市场:起步于极客、软硬件发烧友,并成为第一批种子用户,进而带动年轻人群的拥护;随着生态链的拓展,人群范围逐渐扩张;高性价比:依靠效率领先,建立“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优势。
场景体验力社群参与:粉丝参与产品设计到营销的全过程,带来情感认同。
业务共享力与77家生态链企业,共享2亿粉丝用户、供应链资源、设计能力。
关注:喻旭 公众号关注:喻旭 个人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