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世界读书日,我的读书清单
4月23日,世读书日又来了。工作的20年来,我是怎么读书的?声明:1、 我是理工男,爱折腾,以下只是我的认知视角,不敢说具有普遍性。2、 不覆盖专业学科类书籍,比如做技术的、工程的,科研的。3、不管观点对还是错,至少通过读书,我们开始了对工作、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思考过程比答案结论更加重要。
我一直有个主张:35岁之前读些专业类、经营类的书。35-50读些社会科学类书,50岁后读些生命本质类的书。为什么呢?
35岁前,为事业爬升读书,多读专业的、功利的书读书比例:专业类、功利类90%,鸡汤类10%35岁前,属于事业爬升期,读书比较功利,要为事业,为家庭打下经济基础,这类书籍容易建立工作与企业运营的认知框架,容易建立自己专业领域的能力,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尤为重要。比如:营销类、管理类、技术类。记得,我2003年刚入职深圳移动的时候,经常每天8:00到公司读书,专看营销类书籍。一次,周末同事组织去世界之窗玩,我也没去,在屋里看书。那个时候看书,并没有现在的洞见,单纯只是因为压力大,必须要快速爬升。这类功利类书籍,基本占了阅读的90%。有时候,压力大了,我也买些陈安之的成功学类书籍,给自己洗洗脑,看完热血沸腾,感觉成功就在眼前,现在想想挺好笑。另外,我也会买各类光盘,华强北5元一张的盗版光盘,10张10张地买,特别喜欢:余世维、陈安之、高建华、韩秀云、郎咸平的讲座。推荐书籍:(不包括专业技术书籍)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罗伯特.卡普兰:《平衡记分卡战略实践》《战略中心组织》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等1.0-5.0系列特劳特:《定位:争夺用户心智战争》《22条商规》《商战》《营销革命》麦肯锡《金字塔原理》柏翔《领先的密码 BLM核心方法》王磊《流程管理风暴》《流程优化风暴》同时也推荐下数字化相关书籍《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华为数据之道》《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业务架构解构与实践》
35岁-50岁,为事业与社会的本质读书,反思生产与生活关系读书比例:社科类书50%,专业类、功利类书50%这个岁数开始反思自己过去10多年的工作与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我是2012年从深圳到的广州,如今经常出差深圳,看着每天忙碌的人们,带着同一副面孔,张嘴闭嘴就是机会、模式、赚钱,想想,我也曾经如此。现在回头看,会感慨:我的青春啊!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个阶段,我开始反思企业、工作、社会、生活的意义和本质。比如,人类是怎么演化的?为什么会有公司企业?社会里、企业里的社群关系怎样?营销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科技是推进时代进步,还是让人类灭亡?我的认知架构是怎么来的?哪些媒介、内容在操纵我的认知?我有信仰吗?我需要信仰吗?推荐书籍:《乌合之众》《景观社会》《通往奴役之路》《娱乐至死》《认知操纵》《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社会分层十讲》《社会性动物》《符号学》《消费主义》《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理解媒介》《西方哲学》《文明的比较》《模仿欲望》等等……为什么这个阶段,这类社科书只看50%,另一半还是看功利书呢?因为,看多了,你会发现这个社会都是“假”的,你会失望,你会失去工作动力,甚至变得“神经质”。举几个反认知的观点:
- 比如:规矩都是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制定的,他们(利益集团)看着我们这帮守规矩的傻X(平常百姓),被他们剥削,还感谢他们。比如:股市、房事;
- 比如:从小的教育、媒体传播都只是国家为了巩固政权稳定而设立的认知框架;
- 比如:营销只是为了消化工业过剩产能而制造的虚假故事;
- 比如:抖音这类娱乐媒介,会消耗人们的过剩精力,让人变傻,变得不会反思和批判,人傻了,社会也更稳定啦;
- 再来个偏激观点:女人爱美,本质是男性为巩固主权而制造的虚假幻象,让女性消耗生命精力和财力。
看了这些,你还有工作的动力吗?你会觉得工作、消费都没意义。同时,你看多了这类书,你和身边人会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你没法融入主流人群认知,人家会认为你“神经病”,你会清高地认为“他们都睡着了,我才是清醒的!”
50岁-60岁,为生命的本质读书,反思活着的意义读书比例:社科类书50%,生命类书20%,功利类书30%推荐书籍:
《金刚经》、《生命的意义》,《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被讨厌的勇气》、《杀死一只知更鸟》、《月亮与六便士》、《刀锋》、《梁实秋散文》、《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哈》等等。这类书看完,容易变得“虚无主义”,“唯心主义”,因为所有人的最终结果都一样,所以人生本就虚无,就是一场空,毫无意义。但,从书中,我又找到了“对抗虚无”的方法。即:结果是无意义的,但过程却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活着。这就规避了一个错误,即:“既然虚无,所以“躺平”的“消极”性。这便是尼采提出的“积极虚无主义”。“积极虚无”观点本质是“过程论”,告诉我们要享受过程的美好,关注当下瞬间。于是我开始反思自身,我突然发现,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貌似有问题,我长时间都以此为人生准则,让我们快一点,加油干!
标语背后的动机是: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唯一。快一点,再快一点!可是我们在努力工作的时候,似乎没有享受过程。国外流行的“慢生活”,出现了“慢城”现象,告诉我们:慢下来,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的片刻当下,才真实。结果是无意义的!其实,生命很短暂却很美好,在只关注结果的社会里,我们需要观察身边和当下的美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审美体系”、“意义体系”、“解释体系”。你可能问,“每天都这样过着,很枯燥,哪来的美好!”,这里,我特别特别向你推荐,阅读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梁实秋散文》、《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哈》。看完,你会发现每个瞬间都很美好,只是自己躁动的心难以去发现而已。
最后,我想说:不管观点对还是错,至少通过读书,我们开始了对工作、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思考过程比答案结论更加重要。
关注:喻旭 公众号 | 关注:喻旭 个人号 |